盧炎 - 台灣最具代表性的作曲老師

大家好,今天呢我不是來教樂理知識的,
而是來跟大家分享我聽完一個音樂會後的心得感想。
首先我就先來介紹盧炎教授。
盧炎,生於1930年11月20日,逝世於2008年10月1日。
是台灣著名的作曲家以及音樂教育家,最著名的創作是《憶江南》組曲。
盧炎擅長的作曲風格,是融合非調性與調性、五聲音階調式的創作手法。
這次的音樂會,演出了盧炎教授的兩首曲子 - 《憶江南》與《海風與歌聲》。
而其他曲目,是盧炎教授的學生為紀念其師長所做的曲子。
節目表依序分別為:
《憶江南》為管弦樂團(1982),盧炎作曲。
Lament為弦樂合奏(2010),張玉樹作曲。
《南鯤鯓》管弦交響詩(2018),連憲升作曲。
歌劇《西施》(1986-2001)選段,黃輔棠作曲。
《轉折》轉折為管弦樂團(2018),林岑陵作曲。
《海浪與蕭聲》為管弦樂團與簫獨奏(2018),李子聲作曲。
《海風與歌聲》管弦幻想曲(1987),盧炎作曲。
這場音樂會,曲子都是以現代樂派曲風為主,其精彩程度是我前所未見的。
我就來講講我印象最深刻的幾個片段。
《南鯤鯓》這首曲子,是描述連憲升教授於台南北教南鯤鯓代天府王爺祭親身體驗的音響感動與詩意想像。
整首曲子,強烈的節奏讓人振奮人心。
隨著音樂,腦中想到的是廟會舉行的熱絡,如同身置在這狂亂的祭典中,整顆心也跟著狂舞起來。
《海浪與蕭聲》最精彩的地方,是在他蕭獨奏時的技巧。
整首曲子的基本構想,是建構在樂器本身最原始音色或音質。
所以,曲子常以重複的單音來表現,類似於一種叫頻譜樂派的音響理念。
而蕭的獨奏,是撇除掉一般常見的演奏方式的。
吹奏者利用各種蕭能夠發出的聲音及技巧,來表現出整個曲子的躍動性。
是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一首曲子。
最後是盧炎教授所做的《憶江南》,這首讓我讓我十分的感動。
曲子中大致上來分有A大段B大段。
A大段以強烈的無調性色彩的樂段,表現出一種焦躁、找不出出口的感覺。
像次在描述盧炎教授的思鄉之情,其鬱悶的心情明顯可見。
B大段則是進到一個較為抒情的片段,猶如回到了他的故鄉,看見了小時候的自己在大樹下玩耍,伴著暖暖的微風吹徐。
最後,全曲結尾用提琴細細拉出前面出現過的主題動機,一種莫名的感傷就從我心中蔓延出來,那淒涼的感覺真的無法用言語形容,當下我已經在泛淚了。
這場音樂會,是我的理論作曲老師推薦給我的。
真心覺得我見識到了音樂裡我較少接觸的一面,也從音樂會裡知道台灣有那麼多厲害且富有想像構思的作曲老師。
這是我十分有感的一場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