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事隔五周年…台灣的現況是甚麼

2014年3月18日,一群由學生發起的占領立法院運動,為了反對國民黨單方面強行通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定」,這場運動成功喚起了台灣面對中國的危機意識,也讓比較本土的民進黨在2014年的縣市長選舉、2016年總統大選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而究竟在五年後,現今的台灣到底改變了甚麼?
和平協議捲土重來
在當時成功擋下象徵中國統戰步驟其中之一的服務貿易協定後,五年後的今天台灣又再度面臨更佳嚴峻的考驗,在2018年執政的民主進步黨在縣市選舉慘敗後,國民黨聲勢大好,也紛紛有許多黨內大老紛紛表態角逐2020的總統大選,在這之中有許多候選人也提出了台灣與中國的和平協議,而就目前的態勢來看各組國民黨候選人對此議題大多表現不閃躲且大多表示認同的態度,姑且不論究竟國民黨能不能在2020取得執政權,其實了解和平協議的人都應該知道,和平協議屬於「國內法」,這部分與台灣民眾的認知有非常大的差異,如果哪天國民黨在推動和平協議時,究竟會不會又再度爆發「318學運」呢?值得我們有待觀察。
兩岸監督條例...至今仍無共識
這也是當初學運主要的訴求之一,目的在使台灣與中國簽訂條約時能獲得國會的監督與全民的參與,而王金平院長在4月6日承諾學生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完成立法前」,將不會召集與「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審議相關的黨團協商程序,這也是學生退場的轉捩點之一,在王金平承諾學生的隔天,佔領行動的決策小組也在記者會上發表《轉守為攻,出關播種》的聲明,並承諾於4月10日退出立法院。而兩岸監督條例的目的在於台灣政府在與北京政府簽署條約時,必須透過制度化的監督與影響,而至今仍無共識的主要原因是每個版本的差異性太大,例如:台灣與中國究竟是不是國與國的關係?這個問題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下就起了非常大的爭執。
對岸網軍進攻...台灣再度面臨新挑戰
這兩年來無論是在各大社群平台、影音平台(Facebook、YouTube)等都能看到中國網軍的身影,為何稱之為網軍?因為他們在發言以及傳遞訊息的背後是有資源甚至組織在背後指導的,為他們支持與表態的人衝高網路聲量,讓他們在網路的曝光度增加,或者是在網路上「帶風向」,這些都已經影響到台灣網路的生態以及平衡,而政府在要保障言論自由的同時究竟該如何去控管這群網軍現階段還是沒有能夠因應的對策,只能靠民眾自發性的檢舉等的作為。
在更多的時候,我們忽略了中國因素...
從去年的選舉結果我們可以知道,保守勢力的強勢反撲,讓我們都十分震驚,但在這背後除了表面上的議題外,也許我們忽略了...(未完待續)